《国家宝藏》中长信宫灯守护人-蒋雯丽
最新一期的《国家宝藏》播出了“长信宫灯”的前世今生,长信宫灯造型轻巧装饰精美,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号称“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如此精巧的国宝有着怎样曲折的经历呢?如果国宝会说话它会告诉我们什么呢?长信宫灯见证了我们泱泱华夏的成长历程,它的背后又有多少未解之谜呢?
长信宫灯
一、重见天日
年5月,解放军北京军区工程兵部队在河北省满城县执行任务时发现山洞中有凌乱腐朽的木料和散落的青铜器、铁器等。这一现象立即报告到了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耳中,郭老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发现,立即组织勘探队进行调查,确认这是一座巨大的汉代墓葬。
窦綄墓
由于在一号墓的后室发现了刻有"中山内府铜钫一,卅四年"铭文字样的青铜器,以及宏大高贵的墓葬规格,断定此座汉墓应为西汉第一代中山国国王刘胜之墓,在其旁边便是其妻子窦綄的墓葬。在窦綄的墓中,发现了众多的珍贵文物,有40多种灯具,其中就包括名震天下的“长信宫灯”。汉代墓葬号称“十室九空”,盗掘十分严重,满城汉墓却得以保存下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汉代诸侯王陵墓有“凿山为陵”的传统,墓葬隐藏在山里,没有高大的封土堆,不容易被盗墓分子发现;二是整个墓道被石块填满,在墓道的外口砌有两道土坯墙,其间用铁水密封如此的防盗措施才使得满城汉墓在山中沉睡两千多年,长信宫灯也得以幸存下来。至此长信宫灯终于在两千多年之后重见天日。
刘胜“金缕玉衣”
二、内藏玄机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参观长信宫灯时感慨道:"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了环保,真了不起。"为何基辛格会这样赞叹?长信宫灯究竟有何玄机?中国在两千多年之前是如何贯彻环保理念的?
满城汉墓景区中复制品
长信宫灯造型优雅,通体鎏金,看上去十分华丽。其实鎏金制作工艺早在战国时代便已经出现,汉代人称之为“金涂”或“黄涂”,把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青铜器表层,加热后水银蒸发,金则牢固地附着在铜器表面。对青铜器进行鎏金后不仅表面金碧辉煌而且金层抗氧化可以对器物的外部进行保护。长信宫灯整体造型是一个跪坐的宫女,宫女的身体为中空,头部和右臂能够拆卸,她左手托住灯座,右手提灯罩,右臂和灯的烟道直接相连,宫女的手袖就是排烟的通道。不仅如此,宽大的衣袖巧妙的成了灯顶,灯罩是两片弧形的铜片结合而成的圆形,能够左右开合。有了这样的灯罩,使用者就可以调整光照范围以控制照明的强度。燃烧的烟气顺着袖管进入灯体,不会对室内环境差生污染,环保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长信宫灯精湛的制作加上先进的理念,这“中华第一灯”的称号当之无愧。
长信宫灯部件分解
三、名灯有主
长信宫灯出土于满城汉墓中山王刘胜妻子窦綄的墓中,说明其最后的主人应该是窦綄,但是它为什么名叫“长信宫灯”呢?“长信宫”为何人居住?这一切都在提示着长信宫灯的流传经历。
《国家宝藏第二季》剧照
长信宫灯的灯身共存九处铭文,一共六十五字,其上部刻有“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的铭文。其他铭文内容主要是宫灯的所有者以及制造时间等。铭文中共有六处提及“阳信家”的字样,《满城汉墓发掘报告》的作者认为这代表这盏宫灯过去是属于阳信夷侯刘揭的。刘揭在西汉初年被封为阳信侯,死后其子刘中意继位,之后因参加“吴楚七国”之乱而受到废黜,同时也撤销其封地。这盏宫灯也被朝廷没收,后来汉景帝将此灯赠予其母亲窦太后,归长信宫所有,长信宫是当时皇太后的宫殿此灯便得名“长信宫灯”。其后中山王刘胜与窦太后本家女窦綄成婚而赠送至中山王府。
影视剧中窦太后
但也有学者认为属于阳信长公主,另外李学勤先生则认为该灯应先属于窦皇后长信宫所有,后转入阳信公主手中最重落入中山王宫。
长信宫灯的原始主人至今仍然众多纷纭,但问题的在于这盏灯首先应属于长信宫还是阳信家,二是所谓“阳信家”到底是指平阳公主还是指阳信侯。第一个问题主流学者认为这盏灯应先属于阳信家后转入长信宫。而至于后一问题,学术界至今观点不一,但学术界倾向阳信家即指阳信侯家一说的占大多数。
四、历史价值
目前我们所知的汉代灯具高度通常较低,从汉魏壁画上我们发现两汉时期多流行宾主席地而坐,中置茶几的情境。汉代人的坐姿通俗来讲便是现代人的跪坐,曲足朝后,膝盖接地,臀部坐于脚后跟上方。这样的坐姿在凳子传入之前都是这样跪坐的。这样的习俗也让汉代及以前很多器物都显得较为低矮,长信宫灯灯罩的实际高度才能与人们跪坐时双眼的视线相适宜。另外,汉代青铜灯具的装饰纹样种类较多,而长信宫灯的装饰却十分简洁,恰恰能够反映出朴素的宫女形象,整个灯具通体鎏金也提升了整件物品的艺术价值。在文景时期是汉代社会的上升期,其统治思想为黄老之学,黄老不繁复的理念也体现在器物的制作上,尤其是窦太后是黄老之学忠实拥护者,长信宫灯的设计理念是符合窦太后的审美的。
一灯如豆,烛照千年
众多考古学家以及冶金史研究人员都认为,长信宫灯设计精妙,制作水平在汉代宫灯中完全称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文史君说
长信宫灯见证了汉家历史,见证了大汉的成长,见证了汉家之后青铜器的转变。长信宫灯舒展自如、端庄大气、宁静典雅,堪称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这“中华第一灯”处处闪烁着灿烂的设计之光,在追求神韵的同时又具有强大的实用性,艺术与现实的完美结合使得长信宫灯具有更大的生命力。长信宫灯照亮的了刘胜、窦綄的洞房花烛夜,照亮了汉家辉煌的历史,也照亮了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华章。
参考文献:
1、李兆宇,《汉代青铜器长信宫灯的品评与鉴赏》,《文物鉴定与鉴赏》年8月1号。
2、左太元,《论长信宫灯设计中的美学思想》,《重庆教育学院学报》年7月25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tzcgg.com/zscby/65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