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远琇在生命末期岁月写给母校湘雅的一封

我的大学生活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眼科教授

劳远琇

尊敬的校领导:

我是湘雅医学院班的学生。

每当我看到这些摄于70年代前的照片时,都不禁会回忆起我的大学生活。那时我们才20岁,而如今我已年近93岁。照片上的同学也许已经所剩无几了。

我寄上“我的大学生活”一文和两张照片,以表我对母校的深深怀念。

此致敬礼

校友 劳远琇于年5月。

        01

年东北,京津及沪杭一带已经沦入日寇的铁蹄之下。华中地区到处都是流亡的年青人。湘雅医学院在长沙招考新生,报考的非常踊跃。我们班总共只取录30名,除了本地新生之外,全国各地的同学都有。我很庆幸自己尚能在本地考上有名的大学,这样不但可以和家人在一起,还可以节约不少费用。

日寇一天天向华中逼近,飞机经常地来袭击,学校决定迁往内地--贵阳。从长沙到贵阳,不通船只,没有火车,只能用汽车作为运输工具。学生、教职员工、家属、教学仪器以及解剖用的尸体,都一车车地搬呀!运呀!以张孝骞院长为首的长辈们,为了使学校逃避敌人的蹂躏,为了青年们能继续学业,不做亡国奴,以极高的爱国热忱,承担起了这重大的责任和负担,操尽了心血。我们十月起程了。

汽车是一个大车箱的卡车。每人带着一个衣箱和一个被包,它们就是我们全部的所有,也是各自的座席。每个车里由高年级的同学带领着几个新生,如同哥哥、姐姐般地精心照顾我们。汽车盘旋地爬着湘西与黔东的险山峻岭。山坡下不时见到翻倒了的车辆和不幸者的衣物。公路是坑坑凹凹的泥地,坐在摇动不停的行李包上,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是头晕、作呕。一共艰难的旅行了七天,六个晚上都在公路旁小店里住下,高班生把女同学和新生安排在较安全的房间里,他们总是守卫着大家的行李或是住在“把口”的房间里。当时公路上抢劫事件很多,“黑店”也不罕见;大家都是提心吊胆地休息下来。我当时正在长龇齿,又疼痛又肿胀,加上被迫离开家乡,告别亲人的心情,饮食不思,同学们都把父母给自己带的一点香蕉、软食,给我充饥。这时我已经深深感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情。

先遣队刘君等人费了许多的周析,在贵阳东城门外数里地的“东山”上,找到了一座大庙宇。作为我们的落脚之地。东山是贵阳近郊最高之处,庙宇全城都可以看到。所以,告诫老百姓是否有敌机来轰炸的信号灯笼,就掛在庙宇的旗杆上。

登上百余石阶,到达山顶上,多少日的颠簸,落足到这青竹老松包绕的大庙殿里,察觉到已经平安到达目的地,顿时感到轻松万分。后院里是二层楼的木质房子。女同学睡楼上,男同学住楼下。但是,楼上楼下相隔的一层地板留下一寸左右的裂隙,可由缝隙里递纸条子传达信息。安顿好了,大家到前厅去吃饭,是白薯煮米饭,另有米汤,吃起来真香。我的牙仍然很痛,高班的徐君带我进城看到了牙科医生,拔去了阻生的龇齿。几天里,同学们休息过来了,有的唱歌,有的打球,把老和尚闹得无处静坐,只好独自个躲到一个山洞里念佛去了。厕所是用几块木板搭在庙后面的悬岩上,有几十米深。屎尿下去就不见踪影,迎面山风吹来,确有一番尝试。班上项君的一首打油诗很写真,诗曰:“雪压竹陀陀,乌鸦变白鹅,风吹屁股冷,留着明日屙”。(湖南话称拉尿叫屙屎)这确也有趣。

 

02

学校尚没有教室,借用西南城墙内的贵阳医学院的用。我们每天提着显微镜,抱着书本,艰苦地早上从东山下来,晚上再回山顶。这样过了一个多月,学校在城里为我们找到了民房,女同学十几个一起散住在南城内,男同学集中住在西门外汽车站附近的一个大木房,总算每天不爬山了。

敌人的飞机,只要是晴天,都来轰炸。一听到警报,我们丢下书本都死命奔逃,躲到城墙外墙根底下。一次我和二位同学藏在城根下面一个猪圈窝里,也只有这样的地方自以为安全。敌机疯狂地乱投炸弹,一枚炸弹在离我们一百米左右的地方爆炸了,待起来一看,马路边的小店家都炸倒了。四周都是肢离破碎,血肉模糊的尸体,惨不忍睹。

敌机走了,我们赶回到住处,房子也被震坏了;浓烟在东城根内直冲云霄,这是××街被炸了。同学们怀着焦急的心情都往那里奔去。因为,张孝骞院长的家就在那里。一枚炸弹正落在他老的房中间。所幸只是没有爆炸而已!一家老小平安。听到贵阳遭到大轰炸的消息。随父亲的学校逃难到湘西的一个小城镇的妈妈,心如刀割。她连夜排队,接通了长途电话。听到远处亲人的声音,我只大声哭喊着“妈妈,我好!”说完4个字,双方都泣不成声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深深体会到,现在我们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强大祖国是多么可爱!和平的环境又是多么可贵啊!

一年多过去了,学校在西南面城外廿多里的山坡上,盖起了两组木房子,山腰有一个石洞,故名“石洞坡”。学校搬去后,“湘雅村”的名称就被公认。一直至今,那一片地区仍叫“湘雅村”。山坡前面是一条公路,跨过公路是一片荒地。偶有一些菜田。往前约米就是“南黔河”,在学校门前的这一段,它只有20-30米宽,两岸全为岩石,水流清澈旋急。我们在高低不平的岩石中找到了一块较平的小“盆地”,那就是我们的浴洗室。天天在那里洗澡、洗衣服,洗蚊帐等等。生活、学习在郊区,暂时躲避了敌人紧迫的空袭。

(搭建在石洞坡上的简易湘雅医学院校舍)

西边一组房子,有三个两层楼的木板房,疏散地排成马蹄形。楼下是教室,中间的一所房子较大,楼上西头有一间房子为女生宿舍,西边一所房子,楼上住男同学。房子门是两扇合关,向里开的,下半截约一米高为木板,上半是纸糊的木格子。门只要轻轻一推就可以打开。盜贼常常来偷袭我们。女生夜间睡觉时,很害怕,只好把瓶瓶罐罐,脸盆等等堆积在门里面,贼一推门,东西都乒乒乓乓地落下,女生大声叫“抓贼”!男生赶快拿着长缨枪、棍子等等跑来“营救”,曾抓到过几次贼。我们在生活中亲如手足,相互关心、帮助。

新年到了,班上男同学送来一大包“礼物”。女生们高兴地打开一看,全是男生的破袜子,要求缝补。那时只有线纱的袜子,天天走长路那能不破呢?女生们故意用大红大绿的花布头给他们补好,他们也只好穿着。食堂是泥土墙,茅草顶的平房,里面有方桌,没有坐的,中间一大桶粗米饭。八人一桌,每餐共吃一个菜,经常吃的是带着长根的黄豆芽。方桌拿走,食堂就是礼堂,开会大家站着,由于功课重,营养差,贫血的同学站着站着就晕倒了,我也曾晕倒过。

        03

学生们都是告别了亲人,远离了家乡的青年人。老师们待学生像对自己的子弟一般关心。我记得,我们睡的木架两层床,臭虫多极了,老师夜间乘学生熟睡,臭虫叮咬时,到每个人的蚊帐里来抓灭臭虫。对某些家庭经济来源困难的学生,学校安排工读补助,我那时每年寒暑假在解剖系绘图,在白布上描绘原文书本上的神经系统的图谱,得到一点资助。本校及其他一些流亡青年,由于生活的艰苦,患肺结核的不少,他们应该与同学分开,不住宿舍;应该有休养的地方。学校克服重重困难,在山坡上建了一所平房,作为结核病疗养所,给举目无亲的有病年青人带来了诊治和康复的希望。谢希德教授也曾是当时休养员之一。

学校负担着几百师生员工家属的一切生活、学习、安全等等重担。当时由江西、上海、香港等沦陷区流亡来贵阳的医学生很多。以张孝骞院长为首的老师们,怀着对青年人的爱护和热情,一批一批的转学插班生都陆陆续续地进入了湘雅。其中还有2名印度学生。虽然学习条件是艰苦的,但这对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来说都是极大的温暖。

同学们也是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一次,班上的邬君身体不好,许君卖血,换来现金给他增添经济来源。同学们组成了义务服务的理发组,为师生们理发,我也是理发员之一,至今还有一手理男发的好手艺:自吹!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我们努力学习,朝气蓬勃,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下河洗衣时,我们戏水游泳;进城路上,我们争相竞走。几乎每个人都有取笑的“混名”。下课之余,唱歌,打球的人十分踊跃。每年校庆和毕业典礼的日子,都有庆祝晚会,院子里搭着木台,演出多幕话剧,院内院外来观剧的人极多。有一年,在贵州的八个大专院校联合开运动会,我校也参加了球赛、田径和游泳。把南黔河城外较宽的一段,作为游泳比赛场地,我们班的阿嫦和我还取得了女子50米蛙泳冠、亚军,为学校争得荣誉。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培训和发展是比较全面的。

解放前,贵州是“人无三两银,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的贫穷地方。年,我们刚到时,街上冷冷清清,很少有机动车。经过1-2年,各地逃难的人蜂捅到贵阳,顿时人口增加,成为发国难财的贪官和资本家花天酒地的场所,红红绿绿,各式各样的招牌出现在城市中。可是更多的是流离失所、妻离子散、贫病交追的老百姓。病倒饿倒在地的穷人街头巷尾到处可见到。我班项君写诗曰“姑娘你的衣几薄,裤儿单,身几瘦,臂儿长,痰唾倒嚥充茶饭,粪便堵留塞肚肠,麻布裹颈当街卧,听人家锅铲叮当…”这是真情实景的记述。

(当时简易校舍没有建好时在露天上课的形景)

被抓的“壮丁”用绳子捆成一串,由背枪的人压送着,他们面色青黄,赤着浮肿的腿脚“列队”马路上走,他们疲惫不堪,有的一边随着大家的方向移动看脚步,一边却合着双眼在熟睡,被背枪的察觉了,狠狠的鞭打就临到他的头上,无辜的百姓受欺凌的一幕幕,历历在每个人的眼前,义愤填膺。

青年学生们对丧权辱国的行为无比痛恨。抗日救亡的心情高涨,我们组织了救亡歌咏队、话剧队。星期天和假日就到公共场所、大街上演出。希望唤醒群众,并表达自己的义愤和热情。我们呐喊:“我们不做亡国奴,要做中国的主人……",唱到“流亡到那年?流浪到何方…”等等歌时,唱的和听的都是热泪横飞,悲痛啼哭,情景万分动人。

04

青年学生们对丧权辱国的行为无比痛恨。抗日救亡的心情高涨,我们组织了救亡歌咏队、话剧队。星期天和假日就到公共场所、大街上演出。希望唤醒群众,并表达自己的义愤和热情。我们呐喊:“我们不做亡国奴,要做中国的主人……",唱到“流亡到那年?流浪到何方…”等等歌时,唱的和听的都是热泪横飞,悲痛啼哭,情景万分动人(重复了)。

国民党抵抗日寇节节失败,放弃了武汉,又在长沙放大火,实行的“焦土战术”,迫使更多的老百姓,一夜之间丧身丧家。很多同学的家人下落不明,学校里一片沉痛的气氛。敌人对贵阳的轰炸更加疯狂了。一天,一颗炸弹落在食堂里,四位护士当即惨死。又一颗炸弹炸毁了我们的动物室,临近的教室和宿舍幸免灾难。我们所在的郊区也呆不下去了。两广落入敌人魔掌,可怕的消息一个接一个。

条件是非常艰苦的,但是教学和学习都是十分认真负责、勤奋努力的,加之除了湘雅医学院原有各教授之外,许多著名的专家教授从沦陷区各大名校逃难到贵阳,会聚在湘雅,作为我们的老师。如物理学老师王承书教授、生理学老师朱鹤年教授、生物学老师林少文教授、神经解剖学老师卢于道教授、药理学老师孙宗彭教授、寄生虫学老师王季午、外科许殿乙教授等等,他们亲执教鞭,谆谆不倦地教诲我们,光景宛如昨。记得王承书老师讲课深入浅出,严肃认真,课后留下的习题很多,她经常在一盏茶油灯下批改到深夜;林少文老师教生物,学生的实习循序就进:密蜂、鱼、青蛙、鼠、猫、狗等等解剖;打开猫、狗的腹腔时,蛔虫、条虫涌爬出来,直奔实习台。嫦吓得大哭起来。王兆勋老师的人体解剖讲的也十分详尽,每4人共一具尸体,尸体都是从长沙运来的,每个人都能具体操作解剖。解剖室,除了台上放在解剖的8具尸体之外,地板底下就是尸体池,存放著完整和不完整的尸体。

每次留下来的作业,经常做不完,尤其在考试前要复习,只好夜间继续努力,学生每人发有一盏茶油灯,三面玻璃,一点点灯心,暗暗淡淡的灯光,被风吹动着,增加了恐怖的情景。在学习骨骼时,我们则把骷髅及四肢长骨带到教室或是床头来背熟那些肌肉的起止点和血管神经的进出孔洞,这样就可以免得夜间走一里多地去解剖室了。只有教室里点着煤气灯,大家轮流值日,每晚擦灯罩,不时地打气。学校里所有的凳子都是三条腿,一方面为了节约材料,另一方面是教室都是泥地很不平,三条腿更稳当。生理学的朱鹤年老师教学体现基础学科不脱离临床实际。记得分析胃液时,要求每人自己吞M-A胃管抽胃液,在实验的同时,让大家体验作为病人的滋味,救育方法是深刻的。张孝骞老师担负着全校的细小事务及临床医疗教学,他老人家学问渊博,基础知识也十分深透。记得有几天生化老师因事不能上课,张老师就代课几天,讲得非常透彻,同学们敬佩不已。

(图为老师自建的供实验用的动物养殖房)

学生们的学习也是非常刻苦的。开早车,开夜车是经常的。白君是我班年龄较大的,他高中毕业后教了几年书,才考的医学院。为了自己能更久地开夜车,常常到晚上9-10点钟,就到水房去,将头浸到冷水缸里,使自己清醒清醒。

一、二、三年级学生在石洞坡上课,四、五、六年级医院一面上课,一面有临床教学和见习。我们医院后院宿舍。老师们住在石洞坡,每天步行往返几十里地。寒冬炎夏,年复一年。做见习生的时候,我们24小时住校,遇上夜间来病人,派到谁见习,谁就跟随实习医生、住院医生立即检查、化验、诊治等等。轮到产科的几周更是没有好觉睡。见习生所写的病历要在收到病人后24小时内完成。我记得我的第一个住院病人是一位40岁左右的男病人,因为怀疑他患回归热,晚上要做血片检查。他看我是瘦弱的小姑娘,就有意难为我,拒不说病史,也拒不接受检查,我急得都哭了。次日,我向老师说明情况,老师认为没有损害病人的利益,病人这样做,就应该进行批评教育,说明年青医生不学习,怎么能成为好医生呢。事后病人才与我合作。吴执中老师是教务长兼内科主任,他博学广闻,遇到问题,他可以立即说出参考文献的卷数和页数。他非常严格,每个人进病房指甲必须于千净净,衣服、鞋袜必须整整齐齐。学生们非常尊敬他。在医院里,他除白天查房外,经常深夜还打着灯笼来病房检查工作,并看看学生们是如何学习和工作的。

医院的尸检率也很高,内科见习时一般都能参加尸检工作。有的同学甚至能学会从口腔和肛门捞取尸体内脏。求知的热情是可想而知的。

临床学科已结束,我们班开始了实习分配;去大火后的长沙本院;去湘西的分院;校方还录学生钱君作为第一名和上海医学院(当时在重庆)的交换实习医生;其余的留在贵阳各院。我和孙袁二君分到湘西的分院。

年入学时30人,毕业时19人,现在均在医疗、教学或科研等岗位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工作,都作出了较好的成绩,得到重用,这些体现了在那流离奔逃的困难条件下,湘雅医学院对学生们德与才全面的教育是成功的。

(根据劳远琇教授写给湘雅医学院母校的一封信进行文字整理并配图编辑/邓向雷.7.18)

向平凡而伟大的湘雅学子老前辈劳远琇先生致敬!

我们把上述文字编辑成了语音供大家收听。

湘雅文史说经典文章:

毛泽东与李振翩时隔50年再会面印证两人真挚情谊

杨开慧生毛岸英具体地点与谁是接生员的考证

老湘雅刘钟毅:记憶中的美国老师俞道存夫妇

热血天使裴文坦医生在湘雅下葬墓地址细考

湘雅精英崛起的秘密/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学生守则

徐有恒:从医学废墟中恢复老湘雅教学传统

回忆与曹美鸿/虞佩兰伉俪晚年结缘小记

汤飞凡当年发誓的"疫苗紧箍咒"精神今安在?

张尧学院士对湘雅医学精神的即兴解读

寻找湘雅鼻祖《诺坦*胡美自传》英文孤本记

湘雅文化基因复制的力量

我从易有年老师扩延到肖剑秋教授的师生情谊

回忆奉献给农村医疗队的青春岁月

张孝骞诞辰周年拜会其子张友会教授纪事

肖刘钟毅在五十迟暮之年赴美留学奋斗的轶事

湘雅学子黄顺华在台湾省传播湘雅文化的白衣天使

蒋经国为挚友治病写信求救张孝骞国手(图)

龙伯坚:掩护中共湖南省工委书记周里脱险记

凌敏猷:把雅礼的家变成湖南和平解放的策源地

湘雅师生:用仁术之心和实战之身迎接和平的黎明谢陶瀛:掩护和平解放谈判核心斡旋人物仇鳌记邓向雷

??致敬先贤聆听心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tzcgg.com/zscby/6503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