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隐裂口腔DentalCT应用实验分析
洛阳二〇二医院医学影像科尚敏李彦伟王马乃任文昭
洛阳华盛口腔门诊部魏彦娜
(原创作品,版权归洛阳二〇二医院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
近期,洛阳二〇二医院医学影像科与洛阳华盛口腔门诊部合作,对一例隐裂离体牙齿进行口腔DentalCT应用实验分析。
病史及材料:患者,男,58岁。患者37牙齿两年前在洛阳华盛口腔门诊部完善根管治疗,一月前突然出现37颊侧牙周肿胀,不能咬硬物。口腔检查:37一度松动,扣诊(+++),充填物完好,颊侧可探及牙周袋3mm。根尖X线片及全口曲面断层片示:根充完善,牙周膜间隙增宽,38近中水平埋伏阻生,38牙冠抵37根尖1/3。处理:牙周刮治,脓肿切开引流。医嘱:口服抗生素。三日后回访:患牙明显好转,可正常进食,不能咬过硬食物。一月后,患者复诊要求拔牙,自述左下第二磨牙半月来不能咀嚼食物,松动明显,近三天肿痛,口服消炎药不见好转。检查:37牙齿二度松动,牙周肿胀。临床怀疑37牙齿隐裂,因考虑检查费用及对口腔CT检查能否做出明确诊断的疑问,故未行CT检查。处理:左下阻滞麻醉,拔除患牙。拔除后发现根纵裂。近日洛阳华盛口腔将该患牙拔除,将离体牙保存在0.9%生理盐水中。
目的:探讨DentalCT对于牙齿隐裂诊断的意义和作用。
方法:1、将离体牙保存在0.9%生理盐水中,于24h内进行DentalCT扫描。离体牙肉眼可见纵裂和横裂各一条(图1:A为纵裂,B为横裂),患牙隐裂诊断成立。
2、为避免扫描过程中出现容积效应,将牙置于土豆内(图2),在洛阳二〇二医院医学影像科行常规口腔DentalCT扫描(图3)。
3、扫描参数:kV,45mAs,旋转时间1.0s,采集16×0.6mm,断层准直0.6mm,层厚0.75mm,每圈移床量7.7mm,螺距0.80,增量0.4mm,CTDLvol11.97mGy,卷积核H70s锐利,增量0.4mm,窗值Dental(HU,HU),Fovmm,矩阵×。
4、扫描结束后将原始图像传入WWMP(MultiModalityWorkplace)工作站,进行Dental技术软件处理;将原始图像加载三维卡中,利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eplanarreformarion,MPR)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该离体牙牙根隐裂的位置、方向。
结果:通过口腔DentalCT图像分析,标本牙齿可见线状低密度裂隙影(如图4-图9:A为纵裂,B为横裂)。
结论:牙齿隐裂的确诊一直是口腔临床的难题,根尖X线片及全口曲面断层片很难显示细微的折线,而明确诊断对于患牙的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口腔DentalCT的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在原始数据的基础上,可再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多角度清晰、准确显示骨折线的位置及形态,对临床牙齿隐裂的诊断及预后具有非常强的指导作用。
附:牙根隐裂资料复习
一、发病原因:
1.创伤性应力:临床上常可见到由于邻牙或对侧牙患病或缺失,患侧牙齿咬合力负担多重的情况,或者患牙存在咬合面形态磨损不均,高陡牙尖等异常改变,导致干扰产生。
2.牙根发育缺陷和解剖因素:由于牙根发育缺陷,经受不起正常或多大的咬合力而发生根裂。
3.牙周组织局部的慢性炎症:牙根纵裂的大多数患者都有牙周袋和牙齿松动,牙槽骨的吸收。牙槽骨高度的减低使得临床牙冠变长,改变了牙齿应力的支点,使牙齿更容易遭受咬合创伤。此外,暴露在牙周袋内的牙根表面可发生吸收或其他损伤亦使牙根易于折裂。
4.其他:随年龄增大,牙齿变脆,易于折裂。
二、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以下颌磨牙尤其是下颌第一磨牙多见。患者多有咬合不适或咀嚼疼痛。可有温度刺激痛和自发痛,有的伴有牙龈反复肿胀和瘘管形成。患牙未做过牙髓治疗,咬合面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均有牙髓和牙周组织的异常表现。于牙根纵裂位置多可探及深牙周袋。患牙有叩诊不适或叩痛,叩诊音浊。
三、辅助检查
X线及CT表现:纵裂牙根根管影像从根尖部到根管口长度不等的均匀增宽,晚期可见裂片从牙颈部断裂分离,或有移位。
四、疾病诊断
中老年人无龋,磨牙有长期咬合痛,未经牙髓治疗的牙齿出现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的症状,应考虑牙根纵裂的可能。检查可见磨牙磨损重,叩痛,音浊,可探到深达根尖的细窄牙周袋。根管特有的X线表现是诊断牙根纵裂的主要依据。X线片表现不明确者可通过CT确诊。
五、疾病治疗:
解决咬合力负担过重的原因,对症治疗,可根据病情行截根,半切或拔除。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tzcgg.com/zscby/645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