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这件事在三月步入了正轨。很多人都说考研意味着再经历一次高考,可能面临的是失败。起初我是非常犹豫的,满脑子想的是:万一。这也成了我在年的疫情期间决定去实习的原因之一。于是我遇到了很优秀的一群人。直到现在还记的,一位前辈是这么对我说的:如果只担心风险,是没办法做成事的。
三月,终于结束了为期80天的寒假,这大概是史上最长寒假了。回归校园就开始正常上课,这期间遇到了两次沙尘暴,原来沙尘暴的时候天真的很黄,下了课走回宿舍感觉身上全是沙子。
由于在家吃的太放肆,跟着帕梅拉也只能不涨体重,就毅然决然去健身房减脂了。另一个原因是发现每次运动完之后学习会更加专注,这大概是劳逸结合?也挺好。
下旬的时候由于智齿又开始不安分了,医院给它办了。才知道智齿又名阻生齿,有一说一拔牙倒是不疼,怕的是又尖又长的针管还有手术刀,靠的是自己强大的心理建设。我深知自己心理建设不强,全程闭眼。真挺怂,好在有亲爱的室友们陪着。
某天冲浪的时候刷到朱伟老师要来工大的消息,颤抖着的手指码着字发消息给小雯,就相约经管学院见朱伟老师。之前在网盘上听课的时候就觉得这个老师真有趣,当真人出现的时候就忍不住拿着相机偷拍几张,仿佛追星一样哈哈哈,总之很快乐。朱伟老师讲了很多励志故事,讲述的是知识改变命运或是英语学习对未来事业的重要性。但不可否认,道理都懂,执行很难。这场讲座有两句话印象特别深:
“英语的学习是细水长流。”
“那些优秀的人只会在你进步的时候出现。”
总之,这一年的任务是好好学习。
阅读/电影
最近在啃的书籍一本是《深度工作》,另一本是专业书《世界现代设计史》。
由于内容不像小说深动有趣,就算跳读也可以猜到剧情是什么。两本书都很学术,很枯燥,半个月时间也只看了不到一百页。
在《深度工作》中摘取了一些观点:
-深度工作(Deep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下能够创造新的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Shallow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展开。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当下网络发达以至于信息过于碎片化,基本上的人都患有“手机瘾”,目前多是手机操控人的时间。
-诸如研究新的商务策略或撰写重要的经费申请报告等重大工作,本可很好地受益于深度思考,却也在受到干扰之后变得支离破碎,得不到很好的完成。
-比如谷歌或许会使我们的记忆力退化,但是因为我们此时能够搜索到任何想要知道的事情,所以不再需要好的记忆力。
-人们经常会发现自己在大家的经济生活中并没有价值。杰森·本在开始一份金融咨询的工作后不久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发现自己工作的绝大部分职责都可以靠一份Excel脚本自动“拼凑到一起”。
阅读/电影
三月看了有九部:《钢琴家》《绿皮书》《头脑特工队》《楚门的世界》《忠狗》《吉祥如意》《胡桃夹子与四个王国》《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还有和室友一起看的一部僵尸片《生化危机》第一部。
《钢琴家》是一部历史影片,由自传体小说《死亡城市》改编。看完之后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三次救助,来自德国军官,一个纳粹军官。我和大多网友一样质疑这次救助的真实性,以为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改编之处,是导演的happyending。
随后去查了查,确认这是一件真实存在的事情。历史上斯普尔曼并不是维恩唯一救助过的犹太人。但最后因为德国人的身份入狱,于年死于狱中。这是电影节结尾解说。当时内心很压抑,为什么不能是一个happyending,随后回忆起来,如果最后以美好结局结尾,这个作品就不那么完美了吧。“好人好报”向来是影视作品作为价值观向外界传递的,因此成为人们铭记于心的“道理”。导演波兰斯基显然并没有打算煽情,对韦恩的这次救助,既没有塑造“壮举”,也没有塑造成“醒悟”,只是述而不评。
“人性与一个人是哪国人、那个党派的人没有太多关系。”
《绿皮书》电影名字面意思本是一本历史上真是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下高潮,黑人邮政员维克多雨果格林编写了这么一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小册子的名字“GreenBook”中的Green即取自格林(Green),又似乎采用了绿色畅通的含义。电影展开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平等,主仆关系,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
“不是每个白人都受过高等教育,见过世面,也不是每个白人都要活得道貌岸然。我生长在一个小环境里,我没见过很多和我不一样的人,我只见过吃炸鸡的黑人,我觉得你看起来就是一个喜欢吃炸鸡的人才买了炸鸡,你能不能也理解一下我的见识短浅和心直口快。”
《头脑特工队》让人佩服的不止是卖萌的画面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电影中的情绪都被拟人化,看完之后会对自己情绪的进行重新审视。影片刚开始,会有表现出对“忧忧”(即忧愁的情绪)的排斥,殊不知“忧忧”的重要性在于让我们深刻去体验去学习,去增加生命的分量。
“快乐的确让我们过得更好,但很多时候,盲目的乐观却无济于事。它是烧过天际的短暂的流星,绚烂耀目,然后亘古不变的却是深邃广博的幽暗天幕。”
《楚门的世界》年上映的电影,年第一次观看,为之震惊。这部电影的前半段只觉得讲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人,并没有发现这部电影的创意点,大概只发现了特殊的镜头视角。随着剧情的发展,开始变得离奇起来。楚门是被设定的,导演从他出生之后选定了他成为“主人公”,为他安排剧情演员,影响他的思想、想法以及习惯,所有的设定都让楚门感到他的生活是如此的安逸,世界就是如此。我们自己何尝不是楚门,从小被教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习成绩不好就被定义“差生”然后被送往“培训班”进行改造。我们也是被设定的。但这样的设定我们不能评判是好是坏,毕竟我们的目标是向上走的。后来楚门开始怀疑这是不是一场被安排的“局”,源头是因为自己的梦想,因为他不想过这种平静又安逸的生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跳出“舒适圈”。
“然而我们有梦,这就是路开始的地方,不是所有人能当上科学家的,即便这话谁都说过。成长后有人喜欢上了摄影,有人喜欢上了旅行,有人喜欢上了写作。我们都曾经以为找到了自己的‘Laura’。但是现实的种种设定根本就不允许我们跟着自己的梦走。于是我们妥协了生活在‘楚门的世界’里继续。”
其实挺想写一写《吉祥如意》的,一部现实题材文艺片,这让我想到另外一部类似形式的电影《二十二》。但《吉祥如意》中涉及的家庭关系,虽深受感悟,但终究无法去评判,因为这样的事不是发生在我身上,也无法设想“如果”。
大致就选了几部整理了一下感想,其中也穿插了“豆瓣”中的影评。今年就慢慢积累一些电影,整理整理影评,希望能在其中生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四月了
的进度条已经到1/3的位置
.THEEND.
如果你有一丢丢喜欢
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tzcgg.com/zsczl/650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