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growthfactors,CGF),是一种自体生物材料,富含生长因子及纤维蛋白,具有抗感染、促进创口愈合、促进硬软组织形成和暂时性支架保护作用等。本研究将CGF用于上颌埋伏阻生前牙的导萌牵引术,有利于增强术后的抗感染能力、术后埋伏牙周围形成良好的硬软组织支持、暂时性的支架保护埋伏牙的作用等等,从而提高导萌牵引术的成功率和效果。
基金项目:
年合肥市自主创新政策“借转补”项目(JY03)
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04a)
赵君,刘娜2,吴晓波1,梅勤1,郝新河1
1.医院/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口腔临床学院口腔颌面外科;2.安徽医院口腔科
本文发表于《中国医疗美容》年第9期
DOI:10./j.issn.-..0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近年来我科收治的上颌埋伏阻生前牙并经正畸科会诊需要行导萌牵引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就诊年龄6~40岁。纳入标准:阻生牙牙冠位于邻牙根尖冠方,牙体大小与对侧同名牙基本一致,阻生牙牙体长轴与邻牙牙体长轴角度≤30°。排除标准:阻生牙牙冠位于邻牙根尖根方,阻生牙牙体长轴与邻牙牙体长轴角度30°,以及其他原因不适合导萌牵引需要拔除的上颌埋伏阻生前牙。颅骨锁骨发育不全、Gardner综合征、唇腭裂等遗传性疾病患者因疾病本身及患者全身情况差异,也未纳入本研究。
1.2试验分组
按纳入标准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16例,其中尖牙12颗,侧切牙3颗,中切牙1颗,男性7名,女性9名。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上颌埋伏阻生前牙导萌牵引术+CGF8例,对照组:常规上颌埋伏阻生前牙导萌牵引术(不加CGF)8例。
1.3治疗过程
所有患者均由同一名口腔颌面外科医师进行手术。麻醉显效后,常规消毒铺巾,根据术前CBCT定位,设计埋伏牙切口位置,常规行角形瓣,切开翻全厚粘骨膜瓣,暴露埋伏牙区唇侧骨质,适当去骨,暴露埋伏牙牙冠,适当去除牙囊,并去除埋伏牙萌出道阻力,彻底止血后进行正畸托槽的粘接,对照组依据闭合式导萌术术式缝合创口;试验组由护士抽取患者肘静脉血20ml,立即放入CGF离心机中,按照操作流程离心后,获取中间含有大量生长因子的CGF层,压成薄膜,可吸收线缝合将其固定在牙龈粘骨膜瓣内侧(相当于缝合粘骨膜瓣后能覆盖埋伏牙暴露的位置),若邻牙牙根暴露于导萌术区,则再加用一CGF膜填塞覆盖于邻牙牙根表面,见图1、图2。术后由同一名正畸科医师行正畸治疗,术后2周行正畸牵引,采用60g的牵引力,尽量使埋伏牙从牙槽嵴顶方向萌出,牵引结束的判断标准:埋伏患牙经过正畸牵引后回到正常位置,与同颌同名牙切缘或牙尖高度一致。术后1月、3月、6月、12月复诊。
2临床结果
2.1唇侧骨板厚度
两组埋伏牙在正畸牵引到位后,试验组唇侧骨板厚度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P0.05),见表1。
2.2附着龈宽度
两组埋伏牙在正畸牵引到位后,试验组附着龈宽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P0.01),见表1。
2.3牙龈退缩情况
两组埋伏牙在正畸牵引到位后,试验组发生1例牙龈退缩(发生率12.5%),对照组发生4例牙龈退缩(发生率50%),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P0.05)。
2.4邻牙牙根吸收情况
两组埋伏牙在正畸牵引到位后,试验组所有病例均未发生邻牙牙根吸收,对照组发生2例邻牙牙根吸收(发生率25%),但经统计分析,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P0.05)。
2.5埋伏牙正畸牵引时间
两组埋伏牙在正畸牵引到位后,试验组所有时间为7.60±2.19月,对照组所用时间为12.18±2.59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P0.01),见表1。
2.6感染发生率
导萌牵引术后1周,试验组所有病例均未发生感染,对照组发生1例感染(发生率12.5%),但经统计分析,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P0.05)。
欢迎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tzcgg.com/zscwh/651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