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线及缝合方式是行口腔外科手术必备技能,遂今日将部分日常手术缝合照及部分常用缝针缝线选择归纳整理如下:
缝针的选择:缝针(按针尖形态)
1.圆针:常用于质地柔软易穿透的组织2.角针:锋利有针刃易于穿透坚韧组织(根据针刃方向)a.常规角针:针刃朝向针的凹面b.反角针:针刃朝向针的凸面
缝针(按弯曲率)1.3/8弯针:常用于游离动度较小的附着龈(针距较1/2弯针大,避免撕裂牙龈)2.1/2弯针
缝线的选择
口腔黏膜缝线应该具备的条件:1.抗张强度大,柔韧性强,打结不易松脱2.表面平滑,容易穿透软组织,不利细菌定植3.组织相容性较好,炎症反应轻微
缝合用线分类:(依据材料构型)
1.单纤维缝线:表面光滑,易于穿过组织,不易附着菌斑,对组织损伤小2.编织线:具有一定强度,柔韧性和弹性,容易加持,线结较牢固,但线中易于菌斑附着与定植,表面较为粗糙,穿过组织的阻力大易撕裂脆弱的组织
缝线分类:(依据性能)
1.可吸收缝线
2.不可吸收缝线
(依据粗细程度)
8-0、7-0、6-0、5-0、4-0、3-0、2-0、0、1、2、3、4、5
(红色字体为常用缝线型号)
以下为小编日常所用缝线:
缝合方式
定义
缝合是使手术解剖分离过的组织或切除病变后的剩余组织重新对位,以期达到促进创口一期愈合的目的。在愈合能力正常的情况下,愈合是否完整,愈合后的瘢痕大小,常取决于缝合的方法和操作技术是否正确,这在整形手术中尤为重要,除某些口内手术后的裸露骨面以及感染创口等特殊情况外,所有创口都应一期缝合。
基本要求(1)切口两侧组织要对位良好。缝线包括的两侧组织应该等量、对称,避免留有死腔,否则将出现积血或积液,不但会延迟愈合过程,而且易导致感染。(2)缝合应在无张力或最小张力下进行,以免术后裂开和预后瘢痕过粗。根据手术性质、部位和术中情况确定适合的针距和边距,整形手术对此要求更高。(3)整合顺序应是先游离侧,后固定侧,相反则易撕裂组织。
(4)缝合面颈部皮肤时,除沿凹陷皱纹的切口可作内卷缝合、使瘢痕与皱纹的深浅一致外,均要防止创缘内卷及过度外翻,以免导致感染的愈合后瘢痕明显。为此,缝合应包括皮肤全层,进针时针尖与皮肤垂直,并使皮肤切口两侧进针间距等于或略小于皮下间距,可达到满意效果。切口两侧进出针间距大于皮下间距,造成皮肤内翻;相反,进出间距小于皮下间距造成皮肤外翻。
(5)皮肤缝合进针点的位置与创缘的距离(边距)和缝合间隔密度(针距)应以保持创缘接触贴合而无裂痕为原则,具体要求因手术性质和部位而有所不同。一般整复手术应以缝合边距2~3mm、针距为3~5mm,颈部手术缝合边距为3mm、针距为5mm为宜,而组织极易撕裂的舍组织缝合时,边距和针距均应在5mm以上。(6)缝合组织之间不能夹有其他组织,以免影响愈合。(7)缝合后打结的松紧要适度,过紧不但压迫创缘影响血供,导致边缘坏死和术后遗留缝线压迹,而且可以造成组织撕裂,过松则使创缘接触不良,出现裂隙,以致发生渗血感染,还可使组织愈合过程中瘢痕增粗。(8)在功能部位(如口角、下睑等)要避免过长的直线缝合,否则预后瘢痕直线收缩,导致组织器官移位,临床上常以对偶三角瘢法换位呈“Z”曲线缝合。(9)选用合适的缝线,口腔颌面外科常用1~0、3~0和一号线,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10)张力过大的创口缝合,应作潜行分离和减张缝合。
术中持针器传递及握持图示
以下为小编日常所用缝合方式临床口内照
种植+骨增量:单纯间断缝合+水平褥式缝合(4-0锦纶线)
种植:单纯连续缝合(4-0锦纶线)
阻生齿拔除:4-0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
种植:连续锁边缝合(4-0锦纶线)
拔牙+“兜帽”法:连续平行褥式缝合
前牙骨劈开+种植:6-0缝线及4-0缝线联合使用
拔牙+牙槽骨修整+软组织整形:改良式(黄氏)连续锁边缝合
块状骨移植手术缝合:褥式+间断+悬吊减张缝合(4-0锦纶线)
拔牙创位点保存:“8”字缝合4-0锦纶单丝线
更多精彩,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tzcgg.com/zsczz/650140.html